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是否真的更健康优质?一些食品标签上的信息曾误导消费者。近日,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,明确规定不允许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。这一新标准引发了网友热议。
在超市货架前,“零添加”三个字仿佛让商品显得格外纯净。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背后,是根深蒂固的“天然”崇拜心理作祟。人们往往认为工业化的人工合成等同于危险,而“零添加”则被认为是安全的代名词。这种认知偏差被商家精准捕捉,千禾味业就因大大的“0”标识被消费者误以为“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质”,成功塑造出“健康守护者”的形象。然而,当检测报告揭示其产品含有镉等金属元素时,网友们恍然大悟,所谓的“零添加”原来是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。
食品添加剂真的是洪水猛兽吗?现实远比营销话术复杂。食品专家指出,所谓的“零添加”既不意味着更安全,也不代表着更营养。实际上,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添加剂,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滋生,抗氧化剂能延缓油脂酸败。拒绝所有添加剂的食品往往意味着更短的保质期、更苛刻的储存条件,甚至更高的变质风险。
过去,由于缺乏统一标准,“零添加”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有的企业宣称“不添加防腐剂”,却对增味剂避而不谈;有的标注“零添加色素”,实则使用天然色素替代。此次新国标禁用“零添加”等绝对化宣传语,并不是否定无添加食品的价值,而是要求企业用更严谨的方式呈现产品信息。消费者应关注食品的具体成分和工艺标准,而非被“零添加”三个字迷惑。
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概念的滥用暴露了食品行业长期存在的宣传乱象。某些企业和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专业知识的匮乏,将“零添加”作为营销噱头,甚至通过模糊检测标准、偷换概念等手段误导消费者。这种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,还破坏了整个食品行业的信任基础。新国标的出台旨在斩断这类营销欺诈的链条,倒逼企业回归品质竞争,而非概念炒作。
规范标签只是第一步,要真正建立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,需要监管与科普双管齐下。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动态更新,及时回应公众关切;食品企业应承担起科普责任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添加剂的科学性;消费者则要破除“零添加”崇拜,建立“剂量决定毒性”的科学认知。
禁用“不添加”标签不是对天然食品的否定,而是要打破“非此即彼”的认知误区。当企业不能再靠营销话术收割信任,只有当消费者学会阅读配料表而非追逐标签时,食品安全才能真正回归本质:不是某个成分的“有”和“无”,而是全链条的科学管控与透明监督。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宫外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ngwai.cn/44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