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4日,南京河西CBD的一位白领朱先生发现,自己和同事购买的同款瑞幸咖啡价格竟然相差6元。尽管朱先生购买了瑞幸的“咖啡自由卡”,但每次购买的价格都比同事贵上两三元,这次更是贵了6元。起初,朱先生以为是优惠券导致的价格差异,于是请求同事配合再次购买,结果还是差了4元。
回到公司后,朱先生越想越生气,觉得这张“咖啡自由卡”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。他找了几位同事打开瑞幸的小程序,发现每个人看到的价格都不一样。以“大西瓜生椰冷萃”为例,最低价为10.9元,最高价则达到16.8元。
为了求证这一情况,有人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向瑞幸咖啡店员询问,店员表示系统推送给每个人的优惠券不同,他们也无能为力。随后,通过电话联系瑞幸客服得知,系统会不定时发放优惠券,而朱先生未收到相同优惠券的原因是发放人群不同。至于购买“咖啡自由卡”后单杯咖啡反而更贵的情况,客服解释说是因为优惠券的优惠力度更大。
另一位刚从瑞幸买完咖啡的王女士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。她发现自己点的咖啡价格比别人高,因此开了两个账号,小号可以享受到9.9元的生椰拿铁,而大号却要支付13.9元。据她介绍,她们公司的同事们普遍都有两个账号。
大数据“杀熟”的问题已存在很长时间,不少人在网购平台、在线旅游、网约车等领域遇到过类似情况。在小红书搜索“瑞幸杀熟”关键词,可以看到大量网友对此现象的不满。许多人并不是在意咖啡价格高低,而是感到作为长期客户被当作韭菜收割,这种感觉让他们难以接受。
去年11月,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四部门发布了《关于开展“清朗·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”专项行动的通知》,其中明确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“杀熟”。要求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,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、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,并且严禁以模糊的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。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宫外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ngwai.cn/75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