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批“表演式忙碌” 莫让形式主义绊住实干脚步!
摘要:
【人民日报批“表演式忙碌”】11月13日,人民日报刊发重磅评论《莫让“表演式忙碌”绊住实干脚步》,直指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... “现在考核看重‘可视成果’,种树比种粮容易出政绩,搞活动比搞服务容易受表扬。”某地干部的坦言,揭示出扭曲的政绩观如何催生荒诞剧。某县投入巨资打造的“现代农业示范园”,因忽视实际种植需求沦为“政绩盆景”;某镇为打造“网红打卡点”,强行征用农田修建景观步道,导致当年粮食减产30%。
当“材料厚度”决定晋升速度,当“展板数量”衡量工作成效,实干者反而成为“异类”。湖南某镇干部老张的遭遇颇具代表性:他花三个月走访23个自然村解决饮水难题,却在考核中因“缺乏亮点材料”排名垫底;而同事小李通过精心制作PPT展示“工作成果”,反而获得表彰。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,暴露出某些地方政治生态的严重扭曲。
转机出现在浙江某地推行的“群众评议制”——将考核权重向服务对象倾斜,让群众满意度成为重要指标。该地行政审批局干部小王,因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跨部门审批流程,收到12封感谢信,在群众评议中名列前茅。这种“让实干者闪光”的导向,使该镇连续三年在全县考核中名列前茅,更形成“比实干不比表态”的新风尚。
整治“表演式忙碌”,需要刀刃向内的制度革新。湖南某县建立的“实干档案”制度颇具创意:为每位干部建立实绩清单,记录真实贡献而非材料厚度;江苏推行的“无会月”制度,明确每月第一周不召开全县性会议,让干部有整块时间下沉一线。这些探索直指形式主义命门——通过重构考核体系,让实干者得实惠、吃苦者吃香、有为者有位。
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文化重塑。延安整风运动通过“反对主观主义、宗派主义、党八股”,为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;今天整治形式主义,同样需要这样的文化自觉。当某地新入职干部主动请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,当“深夜加班发朋友圈”被同事视为幼稚,当“材料美颜”遭到集体抵制,这些细微变化预示着实干文化正在生根发芽。
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,中国式现代化征程需要千万实干家接力奋斗。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到港珠澳大桥的飞架南北,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航天领域的突破创新,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实干者的足迹。当某些人沉迷于“表演”时,真正的实干者正在用汗水浇灌希望——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扎根山区教育四十载,青海格尔木光伏电站建设者们在高原缺氧环境中创造世界纪录,这些无声的奋斗,才是对时代最好的回答。历史终将证明:形式主义的浮华终将褪色,实干精神的丰碑永远屹立。让实干者卸下“表演”包袱,让奋斗者获得应有尊严,这不仅是对干部作风的矫正,更是对人民期待的庄严承诺。当实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,当务实成为一种价值追求,“表演式忙碌”自然失去生存土壤,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,正需要这样的实干者来书写。
以上就是【人民日报批“表演式忙碌”】相关内容,更多资讯请关注宫外财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