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日报:专家“赶场式”跑会可休矣 回归科研初心。如今,各级政府、高校、科研院所举办的各类论坛、峰会和学术会议上,经常能看到一些院士专家的身影。他们带着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参会,不仅能让与会者获取前沿动态,还能激发创新思维,开阔眼界。然而,现实中也有一些院士专家外出参加活动过多过频,四处站台亮相,对科研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。
有的院士专家不分场合、不加甄别地频繁受邀参加各类论坛会议,几乎“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会”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学术赶场人”。有些参会的院士专家只登台不致辞,打卡露脸后便离场;有的则对致辞、报告准备不足,敷衍了事,甚至用同一个PPT走遍天下,既没有前沿成果的展示,也没有最新学术思想的分享,“学术增值”乏善可陈。
院士专家参加正常的学术论坛和活动,传播科学知识、弘扬科学精神,本来无可厚非。但如果过于频繁地参加这些活动,就会分散自身精力、挤占科研时间,助长浮躁之气和功利之心。特别是院士的一言一行在科研界有着重要示范作用,如果他们热衷于抛头露面,将对青年科研工作者产生负面影响。至于那种“应景性”“对付式”参会,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。
对于院士专家外出参加活动,不少单位都有制度规定,《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(试行)》明确禁止院士参加各类应景性、应酬性活动。这类问题之所以禁而不绝,既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原因,也有社会风气方面的因素。有的制度细化不够,对院士专家的行为边界规定得不够明晰;有的在制度执行上不够有力,形成了“破窗效应”。从社会风气看,现在不少论坛会议举办方更关心嘉宾的名气,认为这样才上档次、有面子,故而不遗余力地邀请学术“大咖”撑场面,这在客观上推动了“跑会”现象。
解决“赶场式”跑会难题,需要院士专家所在单位负起责任、加强监管,对他们外出讲课、作报告等作出更细化的规定,明确哪些可以去、哪些不能去,并强化制度规定的刚性约束,对违反者给予严肃处理。院士专家也应自觉减少无实际意义的“站台式参会”,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,带好头、作表率。此外,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论坛会议举办单位的监督,对不重实际只重排场的问题严肃追责问责,推动论坛会议回归本源,更好地助力强国建设和服务创新发展。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宫外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ngwai.cn/8526.html